应给“野景点”做好体检,彻底消除安全隐患
(资料图片)
原标题:应给“野景点”做好体检,彻底消除安全隐患
宝藏秘境、绝美之地,没门票、好出片……近年来,借助网络,一些未经开发、游离于正常监管外的“野景点”不断吸引游人探险打卡。“新华视点”记者采访发现,由于承载力有限、配套设施缺乏,一些“野景点”存在危及人身安全、私搭乱建、污染环境等问题,亟待规范和引导。(4月27日《广州日报》)
五一将至,“旅游”又成热门话题。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,除了那些受热捧的旅游胜地、知名景点外,一些“野景点”也因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上被追捧而成为“网红景点”。之所以称为“野景点”,就是因为它们没有经过开发,游离在正常的监管之外,存在安全隐患,属于“游人免进”范畴。
旅游不是探险,游客没必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于“美景”之上。未开发的“野景点”,往往都存在诸多隐患,且安全设施、自救设备不足,所以,野景再美也不要盲目而游。可是,一些人盲目追崇“网红景点”,却罔顾了景区的安全提醒,任性而游,安全意识在狂欢中消失殆尽,最终酿成悲剧,令人唏嘘。
“野景点”虽然不在监管范畴,但它事关公共安全,也应尽量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。从这个角度看,杜绝“野景点”悲剧,各地旅游部门不能仅仅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警示、提醒和劝导上,还应当采取更积极的防范措施,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。
那么,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?首先,各地旅游部门可以事先排查辖区内的热门打卡地、网红“野景点”,进行登记,记录在册,做到心中有数。并且,对“野景点”进行安全体检,认真查验它们的安全系数,存在哪些隐患,需要哪些补救措施。
其次,可以依据“野景点”的危险等级,采取相应的警示措施。比如,如果是安全系数不算太低的“野景点”,旅游部门在降低隐患后,树立醒目的警示牌、张贴警示标语。但是,如果安全系数非常低,那就采取拉警示线、广播语音提醒、封堵相关通道,乃至釜底抽薪,直接切除隐患。
河南安阳一块悬崖上的“试胆石”,本来已经出现裂痕,但它在短视频的加持下,成为“网红”打卡地。尽管当地政府已在附近设置醒目的安全提示牌,但依然有不少游客站在上面打卡拍照。为彻底消除隐患,当地政府不得不直接将“试胆石”砸掉。此举引发公众热议,也得到大部分网友的认可和支持。
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游客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他们盲目追崇所谓的“网红野景点”,对善意的提醒置若罔闻,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。游客任性固执,后果也必定自己买单。但即便如此,旅游部门也不能成为“野景点”安全的旁观者,事故之后看笑话。(黄齐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