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当前速读:数字时代,如何不成为“手机废人”

2023-02-10 09:59:27 每日看点快看

本文转自:中国科学报


(资料图片)

《制造白痴: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》,[法]米歇尔·德米尔热著,杜若琳译,广东旅游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,定价:58元

《数字抑郁时代:新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幸福的感知》,[德]萨拉·迪芬巴赫、丹尼尔·乌尔里希著,张骥译,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,定价:52元

《手机废人》,[日]石川结贵著,王雯婷译,李昊校译,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,定价:38元

■张田勘

穿衣,有配搭指导;吃饭,可以点外卖;出行,先网约出租……数字时代,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;但另一方面情况则是,现代人每天平均滑动手机2617次,面对屏幕超过6个小时,人们下意识地用手机填满碎片时间,但却常常倍感空虚。

数字化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?关于这一话题,近期国内引进出版了不少著作,从图书书名中的“制造白痴”“数字抑郁时代”“手机废人”等字眼不难看出作者对数字时代的忧虑。

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?

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(INSERM)研究主任米歇尔·德米尔热的著作《制造白痴: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》就直指数字化正在制造白痴。

在这本23万字的书中,作者列举了种种事实和理由证明此观点。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数字(电子)产品,他们越早面对电子屏幕,长大后越有可能沉迷网络。

幼儿期对学习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,但电子产品剥夺了儿童的一些重要刺激和体验,他们“错过”的体验在成长之后很难弥补。因为随着时间推移,在发展早期未获得的语言、运动协调、数学知识、社交习惯、情绪管理等能力,后来再要获得就会付出越发高昂的成本。

数字工具(手机、电脑、电视、平板电脑等)对“数字原住民”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人们身份的四大支柱——认知、情感、社交和健康上。其次,数字工具对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机制的复杂性而产生的,例如电子产品通过对睡眠的影响继而对学习产生影响。

有些影响比较直接,如睡眠受损时,记忆力、学习能力和昼夜间大脑运转都会受到干扰。但有些影响比较间接,如睡眠受影响时免疫系统会削弱,儿童更有可能生病,进一步会导致学习困难。还有些影响出现较晚,因为睡眠受影响时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,长此以往,个人的潜能会受到限制,自然也会影响到学习和未来的发展。

除了睡眠问题外,电子产品通过一系列复杂行为和机制相互交织与促进影响人的身心,如写作业时间的减少、语言能力和注意力的下降、沟通能力的下降、面对面表达能力的削弱等。

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多,成绩下降越厉害。英国一项研究聚焦于中学生考试成绩与电子产品的关系。假设某中学生在从不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每天使用1小时电子产品后会让他的成绩降一个等级,使用2小时又下降一个等级。

也有相反的观点,如玩电子游戏能提高学习成绩。其中的一个代表是,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,几乎每个上网玩游戏孩子的数学和阅读成绩都比平均分高出15分、科学成绩更超过平均分17分。

不过,作者指出,这是统计偏差造成的。实际上,大量的科学观察表明,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会让学习成绩下降。初中生脑海里越是塞满数字工具,他们的成绩下降幅度就越大。

作者并非反对使用数字工具和产品,而是认为使用电子产品要有限度。为了减少数字产品对孩子的伤害,作者提出了7项原则,如6岁之前不使用电子产品、不在早上上学前使用电子产品等。

数字产品是抑郁的诱因吗?

数字工具和产品以及数字生活方式成为今天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,而且比过去任何时代更甚。

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授萨拉·迪芬巴赫和媒体信息学博士后丹尼尔·乌尔里希的著作《数字抑郁时代:新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幸福的感知》,就全面描述和分析了数字时代如何诱发和造成现代人的抑郁、焦虑和其他心理疾病,使得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并不幸福。

下面的现象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正在经历:

排名、打卡、效率计算,是否让你患上进取强迫症?别人晒出来的光鲜亮丽,是否让你患上朋友圈焦虑症?待机、秒回消息,是否让你患上社交恐惧症?习惯性刷屏,是否让你难以集中注意力?

现代人每天平均滑动手机2617次,面对屏幕超过6个小时。当人们下意识地用手机填满碎片时间,但却常常倍感空虚。焦虑、抑郁、倦怠、孤独、迷茫、失落、无事忙……

当无处无时不在的手机、电脑、电视占据人们的视线和精力时,焦虑、抑郁等随之而来,于是,人们从躯体到精神都受到伤害。

具体表现为社交互动受损、感知受损、重要价值受损。

比如在社交场合人们总是心不在焉,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关注着自己的手机,看朋友圈是否有更新。

而且无论遇到什么事,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拿出手机先拍下来,无论经历什么,内心的感受已经不重要,注意力全部放在拍照片上。

又如时下很流行的各种打卡软件,无论是读书、运动,还是存钱,都在帮助人们量化或者设定新目标。但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健身以及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、肌肉张弛的体验,又或者是感受一路的风景。运动打卡后,人们想的是今天能否打卡成功,还会因排位问题产生焦虑。

当数字工具操纵了生活和工作之时,不仅人的重要价值受损、心灵受伤,而且会迷失自我。

手机废人,谁之过?

日本记者石川结贵的《手机废人》集中阐述了手机的“罪过”——如何把人变成废物。

作者分析了手机成瘾的三大原因。一是便于获取并产生依赖,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东西往往容易让人产生依赖,如酒精、香烟;二是手机的操作符合人体工学,降低了学习成本,幼儿等未成年人也能熟练使用;三是人类无法忍受无聊。

在手机的操控下,人会一步步变成“废人”。

首先表现为严重依赖手机APP。穿衣,有配搭指导;吃饭,可以点外卖;出行,先网约出租等。手机软件给人们提供方便之时,也使人头脑中存储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少。

其次,人们被手机软件激励所诱惑和捆绑。例如,鼓励用户通过浏览广告来获得代币;有些APP用“签到成就”来奖励用户,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。

此外,手机让无用信息充斥人们头脑。人们的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,不仅什么都得不到,还逐渐变得无法连贯及长时间思考,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。

本书还专门探讨了手机对父母和孩子双边关系造成的后果。母亲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,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,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。

智能手机可以用于查资料、帮助父母教育孩子,运用手机APP可以记录孩子成长、在婴幼儿睡觉时播放有助睡眠的音乐或者影像,还可以教孩子识字、绘画……手机一步步成为了父母的替身。

孩子出生后6个月到2岁这个时间段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。孩子即便不会说话也会察觉到氛围的异样。他们能感知到周围环境和父母对他们的情感需要。父母的关照少了,孩子的情感发育将出现缺陷,同时认知也不健全。

现在越来越多的著作关注数字时代的另一面,特别关注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下一代,但这些作者并不反对使用手机,而是认为人应当成为手机的主人。数字工具用得好可以助力人们,用得不好才会限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