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解决教师缺口问题上的创新举措应稳慎实施-天天亮点

2023-04-26 17:19:25 蒲公英评论网


(资料图)

进入到五六月份,各地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进入“火热”阶段。一方面,大学生就业难,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队伍更是难上加难。另一方面,教育部门想尽办法,拿出努力争取到的事业编制,更希望招到优秀的、适合的教师,解决缺口问题。在很多地方,仅靠编制部门下拨的有限事业编制,无法解决庞大的教师缺口,于是,纷纷出台创新举措,制定地方性政策,一些学校甚至印制“学校粮票”。从长远看,这些创新举措能否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,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尚待时间验证。

一是学校自主招聘代课教师。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,国家层面代课教师已无法定“名分”。但现实中,一些中小学教师身份复杂多样,其中就有长期代课和临时代课教师的身影。学校里长期代课的教师一般是得到上级教育部门许可,并允诺可以用办公经费支出相关费用。此类代课教师虽然数量不多,但因为没有公办编制保障,又涉及“五险一金”等具体事项,已成为学校管理中历史遗留的“老大难”。还有一些学校因为教师病休、女教师产假、派出支教老师等原因,会依托劳务中介机构,临时招聘代课教师。临代教师素质参差不齐,一些临代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,不但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,还容易引发师生冲突、家校矛盾,甚至安全事故。

二是地方政府出台编外教师制度。为解决编制不足导致的中小学教师缺口问题,一些地方政府采取“备案制教师”管理机制。所谓备案制教师,通俗地理解就是地方政府认可,教育行政部门备案,待遇由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给予保障。这种机制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紧张局面,但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。比如,大多数地级市的行政管理机制是“一城多区(县、市)”,不同区域经济发展、居民收入有差异。区(县、市)政府认可的备案制教师,待遇保障不仅与区内公办编制教师有差距,而且与临近区域的同样身份的备案制教师也有落差,于是就会出现备案制教师争考编内教师,成熟备案制教师向高待遇区域学校“跳槽”的现象,经济相对落后区域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。同城变相抢人,中心城区优质学校恶性争夺成熟教师越演越烈,严重破坏一座城市的教育生态。

三是多部门联合建立“后备编制库”。所谓“后备编制库”就是先招人后进编。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解决当下编制不足无法招师的困境,会同人社、编制部门测算未来三年、五年、甚至十年将要退休的教师情况,提出未来可使用编制数,并以此为基础统筹建立“后备编制库”,拿出“计划性编制”面向高校毕业生和在职编外教师招聘。建立“后备编制”,实质上是一种先透支后补编的办法,对缓解教师紧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但此类教师入职后的待遇保障、考核评价面临诸多矛盾,而且随着相关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岗位的调整变动,或存在“新官不(难)理旧账”的局面,容易引发人事争议和合同纠纷。

伴随城市提档升级,学龄人口增加,教育改革深化,中小学教师缺口问题或将长期存在。学校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现有法规政策体系下,因地制宜探索改革创新举措无可厚非。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。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,任何一项制度机制的创新都要全面评估、权衡利弊、稳慎实施,切不可贪功冒进。